近年来,中资房企在国外市场的资产处置动作频频,特别是在澳大利亚市场,碧桂园、绿地等企业纷纷抛售资产,世茂集团更是清空了在澳最后一个地产项目。这一现象背后,不只反映了中资房企的资金重压,也揭示了全球资产配置逻辑的深刻变化。同时,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正在重构“离岸资产”的新逻辑,成为中资企业重新审视国外投资的要紧背景。
中资房企集体撤离澳洲的背后,是多重原因的叠加。第一,国内房产市场的深度调整使得房企流动性紧张,国外资产成为变现的要紧来源。第二,澳洲房产市场近年来政策环境趋严,特别是对外资投资的审察力度加强,增加了中资企业的运营本钱。除此之外,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上升,中资企业对国外资产的持有意愿降低,转而聚焦国内市场的风险解决。
世茂集团最近供应悉尼CBD办公楼的动作颇具代表性。该项目是2014年以3.9亿澳元购入的,原本计划改造为住宅,但最后被澳洲开发商Lendlease接手,后者计划投资25亿澳元建设豪华住宅双子塔。这笔买卖发生在世茂债务重组的关键时刻,其境外债重组策略刚刚获批,但公司总负债高达2521亿元,其中83%为一年内到期债务。供应澳洲资产无疑为世茂缓解了资金链重压,尽管具体成交价未公开,但这一举动显然是“断臂求生”的一部分。类似的状况也出目前其他中资房企身上,比如世茂在北京通州供应项目股权回血1.56亿元,但深港国际中心的土地收购纠纷又暴露了其资产处置的复杂性。
中资撤离澳洲也反映了全球资产配置逻辑的重构。过去,中资房企出海是为了分散风险和寻求更高利润,但现在,国内市场的政策红利(如海南自贸港)和国外市场的政策风险(如澳洲的外资审察)正在改变这一逻辑。企业更倾向于将资源集中在更具确定性的国内市场,特别是海南如此的政策高地。
同时,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正在为中资企业提供新的“离岸资产”选择。海南的政策优势,如低税率、资金自由流动等,使其成为国内企业配置离岸资产的新目的地。与传统的国外投资相比,海南既能避免国际政治风险,又能享受类似离岸金融中心的便利,这在一定量上削弱了中资企业对澳洲等传统国外市场的依靠。
将来,伴随海南自贸港政策的进一步落地,中资企业的离岸资产配置或将愈加“内向化”。澳洲等传统国外市场的吸引力可能继续降低,而海南有望成为中资企业的新离岸资产中心。这一趋势不只关乎房企的存活方案,也预示着中国资本全球布局的新方向。